华体汇app官网下载
电话:17802575882

成功案例

根深蒂固的槐树文化依旧飘香中原大地

  是否还记得这样的场景:四月乡村的农家院里喳喳鸟鸣不停歇,十岁的你躺在摇椅上发呆,天空的颜色是蓝底镶着白,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。

  那时的你还没有手机,少年没有一点心事和烦恼。远处有人在菜田里忙碌,邻居家的鸡和一只狗打了起来。你刚要为英勇的小鸡助威,沁人心脾的槐花香突然轻轻飘来,造访你的嗅觉神经。

  你把目光锁定于这棵少有人注意的大槐树。它长在你家的院墙外,开花时总肆意地把花枝抽进你家院中,炫耀它的香甜。

  它不知是从何时生长起来的,可能有几十年了,也可能上百年。没人刻意种下它,也没人照料,它自信地开起了花。

  这一树槐花印进你童年的记忆。一棵大槐树,一树清槐花。你从未刻意想起它,它也不需要你的挂念,但你知道,它就开在那里,它一开花,你便与故乡和童真重逢。

  为什么每个农村孩子的童年中,都有一棵老槐树?槐树情结是如何在中国人的历史中留下印迹的?

  “老槐树代表着树荫,有树荫的地方就聚着人气。”今年33岁的小路出生于安阳林州,在他的家乡,每个村子里都有几棵槐树。

  老槐树投下一片树荫,一群人来树下端着碗吃饭。小孩子跑着闹着,被奶奶追着喂饭。晚饭后,槐树下就是村里欢笑声最多的地方。忙碌了一天的大爷、四叔、三婶……都带着板凳和竹席出来了,手里摇着蒲扇纳凉。

  河南很多地方的人,将上了年纪的老槐树称为老槐爷,谁也说不清楚老槐爷多大岁数。小路村里有老人说,老槐树是有“灵性”的。

  小路家院墙外也有一棵槐树。那棵树至少几十岁了,有两个人抱着那么粗。每年到了槐花飘香的时节,小孩子放了学,循着花香就走到了槐树下。当年,为了摘槐花,小路和小伙伴一起爬到自家的院墙或房顶上,用长杆敲下挂满花的槐树枝,小孩子拎起来就把槐花捋下往嘴里塞。“甜得很。”小路说,小时候家里穷,没什么水果可吃,槐花就被当做每年固定的可以摘下尝鲜的零食。对小孩子来说,摘下甜蜜的花,和小伙伴们一起享用,本身就是带来快乐的事。童年的友情在槐树下生根发芽。

  手艺好的妈妈还会用槐花做出好吃的饭菜。用槐花拌上面粉,可以蒸着吃,也可以裹上鸡蛋做槐花饼。槐花洗干净,可以直接炒鸡蛋、做槐花馅包子。

  几轮槐花盛宴之后,槐花的花期和春天一起接近尾声,孩子们眼巴巴看着树枝,盼望下一季槐花盛开。

  小路后来上了大学,进了城,槐树不太常见了,但他仍然惦念着槐花。“那是儿时的甜蜜。”

  《管子》记载:五沃之土,适宜种植槐树。这说明,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国槐适宜的栽植环境有所关注。

  槐树,又名国槐、家槐、豆槐,原产地就是中国,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,全国以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最常见。它的枝叶茂密,绿荫如盖,适作庭荫树。配植于公园、建筑四周、街坊住宅区及草坪上,也极相宜。

  另外,在20世纪初,我国从德国大量引种“刺槐”,又叫洋槐,叶似槐树,枝条上有托叶刺,原产地是美国东部。刺槐在河南开花的时间为4月底至5月中旬,花期12天,泌蜜时间约7~8天。

  槐树在我国分布广泛,北自东北地区南部,西北至陕西、甘肃南部,西南至四川、云南海拔2600米以下,南至广东、广西等地均有栽培。日本、朝鲜也有分布。我国有龙爪槐、毛叶槐、蓳花槐、五叶槐等变种。

  槐树的经济价值也是它千百年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。槐树质地富有弹性,能耐水湿和腐蚀,是建筑、家具、车辆、船只、雕刻、农具的重要用材。槐花和槐果可以制成染料,用作染布,槐豆能制酱油和醋。槐树花期长,是优良的蜜源植物。

  槐叶还能做成槐叶饼。在唐代,槐叶饼就是人们喜食的佳肴。明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记载:“山西人爱吃槐叶,就是枯落的槐叶,也会捡起来和上米煮饭吃。”至今陕西、北京地区还流行吃“槐花麦饭”的习惯,也叫“槐花疙瘩”。

  槐树自古还是医病的良药。槐树花蕾风干后叫槐米,果实叫做槐角,其味苦,性微寒,有凉血、止血的功效,可治痔疮、肠风、大便出血、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等症。

  槐树寿命长,树龄悠久,数百年的老槐树并不罕见。有些老槐树仅留残枝数条,仍然年年萌枝生叶,生生不息。古人崇拜神秘长寿的槐树,企盼的是具有槐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,像槐树那样长寿。

  先秦古籍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中,有“首山木多槐”“条古之山,其木多槐桐”和“历山其木多槐”等记述,这可以说明,早在先秦时期,这些地区已有大量自然生长的槐树。

  在辞书之祖《尔雅·释木》中对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:“櫰,槐大叶而黑”“守宫槐,叶昼聂宵炕。”后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中对国槐种子的采收与处理、播种与育苗以及苗木的管理与保护的方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。

  清代高士奇所著的《北野抱瓮录》中曾提到:“槐木数株,荫蔽一院,夏日就绿荫之下解带披襟,箕踞盘薄,不知时为炎暑。”可见,当时国槐已经被推广作为庭荫树栽于家前院后了。

  在传统民俗文化中,国槐身上渐渐被赋予了充满幻想的神话故事,逐渐“神化”。在民间传说《天仙配》中,老槐树开口做媒,促成董永与七仙女的一段美好姻缘;在《南柯太守传》中,说书生淳于棼梦入槐安国,金榜题名,又被招为驸马,被派任南柯郡太守,享尽荣华,后因交战失利而被贬遣。槐安国其实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蚂蚁世界,这便是成语“南柯一梦”的典故出处。

  在古代,国槐还曾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。在周朝时国槐与朝野有着密切的关系,《周礼·秋官·朝士》记载:“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。左九棘,孤、卿、大夫位焉,群士在其后;右九棘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位焉。群吏在其后;面三槐,三公位焉。州长众庶在其后。”

  意思是说,周代朝廷宫殿外种植有三槐九棘,公卿大夫按位分分坐于树下,朝觐天子。因三公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常立于槐下,因此后人就用“三槐”来比喻三公,以“槐位”来指代三公之位。

  槐树最初作为社树被人崇拜,由于被人们看作神树,所以常有人为供奉它而建神祠,立庙宇。

  民间有大槐树移民的传说。据传,元末明初,战乱造成中原地区十室九空,而山西省地狭人多,明朝官府就下令迁山西民众到中原。移民时,官府强迫洪洞民众到广济寺附近集合,要求自愿迁移者到广济寺内办理移民手续,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。

  由于故土难离,人们都不愿意离开家乡,纷纷聚集到大槐树下等候。不料,官员却命令官兵包围了大槐树,反而要将大槐树下的民众强制迁往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区。

  人们被迫移民时,将大槐树的枝条折断一根作为留念,当作宝贝一样保存起来,待到达移民地以后,把槐枝插在庭院里、大门口和居住地路口,希望槐树枝条在新的地方能够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,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。

  随着时间的流逝,槐树枝条长成了参天大树,移民们就把槐树当作故乡的符号、祖先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。人们精心地培育它、小心地保护它、虔诚地祭拜它。除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,还祈求它能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保佑人们吉祥安康。时至今日,这种习俗,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,特别是在晋冀鲁豫等地还一直保留着。

  专业的人表示,移民来自大槐树的说法较早见于民间族谱,但此传说可信度仍然存疑,早在民国时就有人慨叹,大槐树移民的说法“但不见诸史,惟详于谱牒”。

  据《洪洞大槐树移民志》记载,人们为槐树所写的对联:“乔木迹犹存,玉峰耸翠,汾水环流,此地牵莺离梓里;古槐名不朽,驿路重寻,鹳窝宛在,于今化鹤返莲邦。”

  元明之后,槐树又代表了人类对于故乡的怀念。“槐”的意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神秘内涵上,而是上升到了“根”“家园”的意义。

  唐代宫廷之中广植槐树,所以“宫槐”一词常出现在唐诗之中,在诗中也是三公之位和权力的象征。

  在唐代,科举考试几乎成为了决定书生士子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,国槐也因此慢慢的变成为学业和科举及第的代名词。

  初唐时期,“槐叶”“槐花”等出现在唐诗中,作代表科举考试的时间符号,如岑参的《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》:“槐叶苍苍柳叶黄,秋高八月天欲霜……洛阳才子能几人,明年桂枝是君得。”《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》:“……青春登甲科,动地闻香名。解榻皆五侯,结交尽群英。六月槐花飞,忽思莼菜羹……”

  到了中后期以后,槐花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,不仅仅作为科举考试的时间符号,更用来表达举子的科场情怀,此时国槐已成为科举的代名词,既表达诗人对于功名的渴望,又表达了面对科考其内心的焦虑。

  中唐以后,随着当时政治和经济情况的变化,国槐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蕴开始逐渐退化,从一个政治符号逐渐衍变为一个情感符号。

  中晚唐诗中,槐意象也与流落在外的孤独感和思乡情怀相关联。白居易在多首诗中提及了他流落南方时偶见国槐时的心境,

  国槐遍植于北方,南方多植柳树,见惯了国槐的北方人来到南方偶见槐树,自然感到十分亲切,漂泊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也溢于言表。

  有人统计,在《全唐诗》现存6万首唐诗中,言及国槐的有299首诗作,还有童谣、联句等,涉及到138个诗人。仅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就出现了42次。

  在意象内涵上,沿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“三公之位”的政治意蕴,到了唐朝,国槐又衍生出举子科场情怀、怀才不遇之怨和漂泊思乡之情,逐渐演变成诗人表情达意的情感符号。

  到了现代,在鲁迅的小说《伤逝》和《野草》中,槐树作为一枚独特的意象在开篇及末尾反复出现,并以“半枯”的状态呈现,反映绝望的心情。

  国槐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,它随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扩展,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。国槐先从具有单纯崇拜功能的社树,后因其强大的实用功能而逐步走人平常百姓的家中,扩展为寄托审美情感的自然之树;后来又被赋予了怀念先祖和家乡之意。

  在周口沈丘,十几年前就建成一千多亩的槐园,把槐树定为“县树”,引进各地槐树品种建成全国槐树种资源基地;

  1.王峰伟、张莹、周军辉、陈志坤.《国槐文化探析》陕西省科学院社会发展项目(2014K—18)

  2.张中印、王运兵、刘荷芬、吴利民、武存坡.《河南省城市主要蜜源植物——槐树》蜜蜂杂志.2003.

  3.李长林.《大槐树文化现象的民俗学解读》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(2018一ZZJH一633)

  5.孙昱、彭祚登.《国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价值研究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2018.

相关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