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胡乔木来说,可能一生中最重要且最重大的一件事情,就是成为毛主席的秘书。
因为在《中国青年》发表的一篇《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》文章,而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。
毛主席在看后对他大家赞赏,称他“是个人才”。后来毛主席的秘书周一舟因为工作调动,工作需要有人接替,毛主席点名要胡乔木当秘书。
此后,胡乔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。其间,他为《解放日报》起草社论,整理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》。
在此期间,发生了很多令人们记忆深刻的事情。“毛主席为胡乔木背包”的故事更是常常被人们提起。
王家湾是个很小的山村,在著名的石寨山的向阳山坡上,开出几层窑洞,住着不到20户人家。
由于河水冲涮,水土流失,不是山挡水,就是水绕山,形成许多沟沟岔岔,湾湾道道,地形复杂。
毛主席等同志住的这个院子,连个围墙也没有,自然也谈不上门,是完全开放型的。
为使领导同志有个活动的地方,他们就在这个院子里,用树枝搭起个可以遮阳的凉棚,谁知,这个凉棚倒派上了大用场。
中央的很多重要的会议,都是在这个棚子底下举行的。其他工作人员从这里进进出出,领导同志们也不回避。
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胡乔木是什么人,只知道是从陇东土改工作队回来的。由于的进攻,致使已开始了的陇东土改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下去,工作队只好撤销。
那时没有对讲机这种迅捷的通讯设备,虽说知道胡乔木要来,但是具体的时间他们并不知道。
但是,毛主席早早就走出了窑洞,出了院子,向王家湾村外走去,出了村又向前走了足有二里多路才迎上。
只见胡乔木等同志,个个朝气蓬勃、雄赳赳地走来。胡乔木走在最前边,背着一个背包,向毛主席走来。
毛主席大步迎上前去,非常高兴地与他握手,问长问短,并伸手去接胡乔木背的那个背包,打算往自己的肩上背。
毛主席亲切地挽着胡乔木的手,两人喜气洋洋地并排走着,热烈地交谈着,向王家湾村中走去。
因为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胡乔木究竟是何人,所以“毛主席为胡乔木背包”的故事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度。
延安时期的毛主席,是十分勤奋的,他的很多重要著作,都是在延安窑洞里写出来的。
但因为延安图书匮乏,毛主席总是千方百计地寻书来读。1943年12月,毛主席写信给胡乔木:
乔木: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,不论是翻译的,写作的,搜集若干种给我。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,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,张伯简也翻过(或是他写的)一本《社会进化简史》,诸如此类,均请收集。12月20日
毛主席让胡乔木找的这两本书是毛主席早就一直想要阅读的两本书,他也曾多次跟胡乔木提起过。
胡乔木也是一个十分喜欢看书的人,在毛主席身边,受毛主席的感染,他开始更加注意读各种各样的书。
后来,读书成了胡乔木最大的兴趣爱好,有时她可以同时看五到六本截然不同的书。
胡乔木晚年时期,家中收藏书一共达3万多册,装在140个书架上。就算是这样,他还是会经常向北京图书馆、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等处借书。
在毛主席身边,胡乔木除了大量的读书外,还会大量的阅读相关的文献,《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》就是胡乔木成为毛主席秘书后的“第一课”。
后来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:胡乔木这人,思路特别清楚。乱麻似的一大堆党史问题,经他一梳理,就变得条理分明......
后来毛主席也曾夸赞胡乔木:“别人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的东西,胡乔木几天就能理清楚。”
“胡乔木对于稿件的审查,小至标点符号,大到方针政策,都会严格要求,评点入微,其苛刻程度甚至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。一篇稿件,经常都是要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,搞得大家都快魔怔了。但是,大家都会按照他要求的修改,这就是他折服众人之处,他不仅能够指出别人的不足,而且还能动手,写出或改写出的确技高一筹的佳作。”
20世纪50年代初,胡乔木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、翻译工作委员会主任、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、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职务。
1949年,他致信季羡林,提出国家正需要通晓东方文题的语文人才,是否可把南京的东方语专、中央大学边政系的一部分与边疆学院合并到北大来。
胡乔木知道毛主席很喜欢东语系马坚教授写的几篇文章,还特意让季羡林转告马教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