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往后,秋意未散,青山已变斑驳。皇藏峪进入一年中最绚丽多彩的时节,沟沟壑壑间,“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。银杏、青檀、橡树、红枫、黄连木、黄栌、乌桕等以五光十色的颜色,构成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秋色画卷。皇藏峪是国家AAAA级旅行景区,成长着长江以北最大的古树群落。到2024年,景区内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000多棵,其间千年以上的有300多棵。本期“寻宝”,让我们走进这片森林探寻古树名木。
青檀树高可达20米,因树皮幼时润滑,老时裂成长片状脱落,又俗称“掉皮榆”。皇藏峪的青檀群落面积较大,散布会集。
青檀树首要散布于岩石比较的瘠薄土壤中,大部分成长在石灰岩缝中,龙爪般的根须紧贴石缝延伸。瑞云寺(仅瑞云寺邻近,就成长古青檀50多棵,骨干围粗385厘米——441厘米)、天门寺周围的青檀较多,胸径多在100厘米以上,成长已逾数百年、上千年,多为参天大树,树根紧抓巨石,树干遒劲沧桑,枝叶遮天蔽日。
惊天动地:坐落瑞云寺上方。这株青檀似乎从巨石之中长出,在其绵长的成长过程中,具有刚强生命力的树根将巨大的岩石胀裂,树干从胀裂的石缝中长出,故称“惊天动地”。
夫妻鸳鸯树:瑞云寺东面的岩石上成长着两棵同根而生的青檀古树,一左一右,似一对夫妻并肩而立。千百年来,历经风吹雨打,它们不离不弃,人们称之为夫妻鸳鸯树。
青檀王:成长在皇藏洞下面,树龄3000多年。苍劲的身躯好像钢筋铁骨,枝繁叶茂,朝气蓬勃,显示生命的刚强与不平,见证人世3000年的沧桑变迁。
石碑驮树:天门寺渡仙桥右侧石壁上,成长着两棵青檀古树。这两棵青檀独特之处在于,一块巨石横插在粗大树根的底下,看起来就像树干基部紧紧“抱”着这块巨石,因而,得名“青檀抱石”,又叫做“石碑驮树”。
盘崖檀:坐落天门寺东石崖之上,树龄1500年,高24米,胸径76厘米。其树根生于悬崖峭壁石缝之中,根无寸土,环绕崖壁之上。
墙外听经:坐落天门寺院墙外。通过千百年风雨雷电的击打,残缺不全的身躯在绝地中生出新的枝杈,显示生命的刚强。它好像一位千锤百炼的白叟,枯立墙外,倾听寺庙中传出的诵经之声。
古青檀树,历经千年,千姿百态,幽古怪崛,各具姿势。有的遭到火焚、雷劈,仍旧朝气蓬勃;有的经历过暴风折断、歪曲,它便旁逸斜出、任意成长;有的被雷暴劈成两片,一棵树变成两棵树,相伴相生;有的被龙卷风生生拧断,只剩下一层树皮,仍旧开放出青枝绿叶……这些历经劫难和风雨腐蚀生计下来的古树,虽然现已皮开肉绽,沧桑阅尽,却仍耸峙在山崖之上,听凭风吹雨打,生生不息。
银杏,也是皇藏峪古树群的典型代表。秋日的银杏树枝繁叶茂,遍体金黄,气势汹汹,特别是栽种在寺庙内的树,在红砖黄瓦的皴染下,更是犹如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。
皇藏峪及周边山区,成长着十余株千年以上古银杏树,首要散布在瑞云寺、天门寺和山脚下的城阳、陶墟等地。
瑞云寺有一雌一雄两株。雄树,便是闻名的“携子抱孙”古银杏。它树龄约1500年,高约30米,胸径415厘米,满足四人合抱,树身骨干成长两个分蘖枝,大者粗141厘米,小者粗60厘米,粗细有序,犹如祖孙三代,三世同堂,俗称“携子抱孙”树。清朝诗人题诗赞曰:“山僧见杏子生时,初受楞严上口迟;今日云层头似雪,喜他老树长孙枝。”雌性,胸径300厘米,春天里,承受雄树传粉,秋日里,硕果累累缀满枝头,每年成果二三百斤,均作为皇藏峪林场育苗之用。
天门寺银杏树高33米,胸径565厘米,5人方可合抱。其树荫如伞如盖,掩盖古寺,树龄约1200年,在萧县古银杏中名列第三。
皇藏峪南面的陶墟村是个三面环山的山村。村子邻近的一处破庙里,成长着一株约1500岁的古银杏,其树高38米,胸径602厘米,有14个主枝向上成长。每逢夏日,此树如绿色的高篷帐幔,站在3里以外都能看到。它在萧县一切的古银杏中,无论是骨干的胸径、成长的高度和年岁,均居首位,故曰“银杏王”,雄树,不成果。
皇藏峪西南城阳社区小学的学校里,也有一株巨大茂盛的千年古银杏,现在年成果仍有300余斤。苍苍银杏伴着孩子们在学校读书、跳舞、游戏,连续着人世烟火。
在很多的红叶树种中,枫叶以其浓丽鲜艳的色泽、纤巧俊美的叶形、如霞似锦的姿势而备受推重,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,一场隆重的枫叶欣赏季,就在皇藏峪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,不论是山坡、谷底,仍是小径、石阶,你都或许邂逅霜染红叶、秋色陶醉的现象。
瑞云寺东侧,成长十多株年代久远的五角枫。它们耸立在山坡上,粗大的树根虬曲,姿势凛然。虽历经数百年的年月洗礼,古枫仍旧生机盎然。春日里开放淡绿新芽,盛夏时浓荫蔽日,秋霜后披红挂彩,隆冬时树梢缀满雾凇、冰凌。深秋时节,正是枫情如火。“泊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,妇孺皆知的诗句,直接把红叶和枫叶画上了等号。
黄连木树冠开阔,叶茂盛而秀美,入秋变鲜红色或橙红色,颜色斑驳,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,因其木材色黄味苦似中药黄连而得名。
黄连木也是皇藏峪中散布较多的古树树种,树龄多在700年以上。枝干虬曲,苍劲有力,时值深秋,片片树叶,上演着一场层次极为丰厚的颜色大戏,有红有紫,有青有黄,层次丰厚,绚烂华美,在蓝天的烘托下,每一株黄连木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。
黄栌则会集成长在陡山口和果老洞一带,密密匝匝,丛生在两头的峭壁上,秋日里,如火如荼,如锦如霞,在碧绿的松柏烘托下,火热绚烂。
皇藏峪巨大的橡树林和青檀林下,还成长一种独特的灌木,当地人叫做山胡椒。山胡椒深秋里叶子变红,但直至冬季,叶子并不凋谢,常常大雪漫山,红叶益发容光焕发,皑皑白雪,灼灼红叶,相映生辉。
“秋色从西来,苍然满关中”。最早感触夜晚冰冷空气的,是皇藏峪景区西北部的陡山口,这儿接近皇藏峪北大门,从陡山口到索道,是一条天然构成的山沟。谷中,成长着郁郁苍苍的橡树林和黄栌,数千株橡树巨大强健,随气温下降,橡树林的叶子由绿变黄、由黄变橙,夹杂着黄栌和黄连木,有青有黄,有红有紫,颜色极为丰厚。
橡树,学名栓皮栎,阔叶树种,树干高达30米以上,枝叶茂盛,树形美丽,木质软硬适中,树龄一般在300年以上。
在皇藏峪塔墓林(俗称和尚林)邻近,有6棵橡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,胸径约70厘米,树高约25米。橡树成长10年以上便开端挂果,春天开花,秋季老练,毛果张裂,橡果天然流落,果形似板栗。
橡果也称橡籽,是橡树的种子,是松鼠过冬的食物,也是曩昔贫民度过歉岁的食物,人们食用橡子的前史至少能够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。《庄子·盗跖》记载:“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。”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《橡媪叹》,诗中写道:“秋深橡子熟,散落榛芜冈;伛偻黄发媪,拾之践晨霜。移时始盈掬,尽日方满筐,几曝复几蒸,用作三冬粮。” 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记载“秦大饥,应侯请曰:‘五苑之草著,蔬菜、橡果、枣栗,足以活民,请发之’。”
曩昔在皇藏峪一带山区,撒播一种度荒食物——橡子凉粉,人们从山大将橡果捡回后晾干,去掉硬壳,把果肉磨成细粉,筛掉粗渣,煮一锅水,待其稍滚时倒入橡果粉,并均匀拌和,比及变稠凝结后,取出摊凉,切成块状即成。
现在橡树下仍旧能捡到橡子,但已没有人用它果腹,大多的时分,是被松鼠衔走作过冬的食物储藏。假如来年冬季,一丛橡树麦苗破土而出,那么,肯定是松鼠们忘记的“粮仓”变成橡树种子萌生的“温床”。
今日的橡树林,已成为户外运动者的天堂,小学生研学旅行、寻幽探奇的目标,拍摄家镜头里的惊鸿一瞬,旅行者眼中秋日最美的景色。 文\图 特约拍摄 杨坤 记者 徐蕾
从一粒植入泥土的小小树种,长成一棵大树,成为一棵老树,变为一棵古树,靠着刚强的生命力,该通过多么绵长的年月洗礼!数百年,上千年,数千年!这些古树靠着坚韧的生命力,战胜重重劫难,躲过战役、采伐、雷电、山火、病灾、虫害,毁林拓荒,大炼钢铁,刚强地活到了今日,用它的年轮记载前史、适意前史、透视前史。
皇藏峪的参天古树,棵棵带着灵性、带着庄严、带着任务,每一棵都以沧桑老者的身份,见证着年月的变迁和年代的更迭以及大地上一日千里的改变。